我們為什麼不賺這些錢?
做事須有自我,何為自我的價值? 我是我。 保持對自己的清醒認知—— 我是有限的,我有優點也有不足。 我最看重的是什麼? 如何在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上,最大程度支持他人? 文丨知蜜孫欣 01 創業沒有標準答案 很多投資人愛問你一個問題:“你做的項目的本質是什麼?”你常常會感到驚慌,生怕自己的理解不是別人心中的好答案。 其實,創業哪裡會有標準答案?!每個人看到的事物本質都不同。它與看者的特質和視角相關。比如一棵樹,研究美學的人看到的是線條,植物學者看到的是細胞,宗教人士看到可能根本不是樹,是禪是心。 所以,商業、商業模式也不是唯一論,而是多元化,談創業方法,要尊重創業者的特質和視角。我從來相信,同一個項目,100個創業者,可以做出100個不同的樣子。 而中國商業的同質化,往往和大家缺少了對自己的探究,一味模仿有關,也容易淪為低利潤者和低競爭力者。 也因此知蜜和大家一起探尋自己的特質和潛力,這些會為你塑造長期價值和競爭力,帶來好處。 02 明白自己的特質和目標 先說說我自己吧,做知蜜5年多,一向被別人說“不著急”。不但不求快,甚至還有點求慢。見人不求多,甚至求少。同時,內容越做範圍越小,越掙大錢的事越不做。這些都很違背主流的思維。 其實,這是因為我對自己的特點和局限有一定的瞭解。 第一,在創業做知蜜前,我做了12年的企業和企業家報導、研究,很有幸在一個高維且獨立客觀的角度,看到了中國商業、中國企業家的整體發展變遷和一些規律,看到大企業家的格局和智慧。 這讓我對很多發展規律有理解,也就不著急一時的快慢,也不去看所謂風口,安穩地做自己心中那件事便好。包括區塊鏈、互聯網投資、這些大風口,不過是一種週期。欲望的泡沫總會讓大部分跟風的人摔的很慘。只是人身在規律中而不自知。 所以看到自己習慣了研究企業成長,習慣了獨立協力廠商視角,也必定要與利益“保持距離”。 尤其與自己不該拿、不必拿的利益保持距離。例如,一旦涉及投資、FA或是眾籌,必然會對項目有偏私,形成會員間的比較,自身不能保持客觀公正。 而如果項目發展不好,也會面臨失落,或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矛盾和不滿。知蜜間的合作也是一樣,除非深度認同和理解下的合作,不然不愉快的風險會很大,所以知蜜並不鼓勵認識不深就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