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「欣」記—熱愛的事不賺錢,該如何選擇?
知蜜孫欣和你聊聊,女人創業成長的故事、情緒和思考。
今天分享一個關於女性選擇事業的故事。這個故事發生在上周知蜜的德國蘇菩提系統排列工作坊中,給我們很多啟發。有一位女士,她的父母希望她做穩定的工作,但她拒絕了,勇敢去做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事,並以此謀生。然而因為收入少且極不穩定,她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,這讓她煩惱。其實,這種情況非常常見。
很多女性都在想,我究竟是過著平穩的日子?還是換一個跑道,去做自己喜歡的事?大家通常的選擇糾結是「做」還是「不做」。
在這個案例裡,我們用系統排列方式,看到了真實的現象和思路。蘇老師讓案主選擇了幾個人,分別扮演她自己、父母、穩定的工作、她喜歡的事以及金錢。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,她和她喜歡的事,連接並不緊密。
這讓案主想起來,自己在13歲時就有了這些愛好,但是始終被父母壓制。所以這件事帶給她的喜悅,便是讓她重溫13歲時嚮往的美好。而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金錢,一直和案主保持距離,直到聽到案主說,「我不會懼怕任何壓力,我有我的夢想。」金錢開始願意向她靠近。而父母希望她擁有的「穩定工作」,則一直在離她較遠的地方,她幾乎不關注。
這些都顯示出了她的當下狀態:
她對熱愛的事固然有興趣,但這件事本身還不成熟,她還需要更多積累,才能用它謀生(她的項目也確實如此,目前並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)。所以,此刻最好是用另外的事情去謀生,用一段時間,培養自己在愛做的事情擁有更多的能力。
現實中,很多女性其實都是面對這同樣的選擇。一邊是和喜好無關的穩定工作,一邊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。這個時候,我們不能意氣用事,還要重點考慮,對開創這件事,是否真的有所準備,而且相對充分。如果還不夠,並不一定要馬上決定做與不做。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,可能會有變化,讓一切自然發生。
有些決定,未必要馬上就做。就像蘇老師經常說的,Slowly,slowly。讓自己沉澱一會,讓自己的興趣也沉澱一下。真實,才會慢慢浮出水面。一個方面,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願景的力量。金錢的表現折射出,吸引金錢靠近的,是她的願景。
蘇菩提老師總結說,這個世界有兩種人,一種是有願景的人,善於創造。第二種是善於把握機會的人,不一定有願景和情懷,但是擅長抓住機會掙錢。其實兩種人都是合理的存在。
在知蜜裡,也有兩大類型的創業者。一類人創業開始就有願景,有使命感,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,但這事能掙多少錢,多長時間能掙到,並沒有太多在意。另一類人,是善於看到掙錢的機會,並不太在意這件事的意義和使命。我們發現,在創業過程中,這兩種人表現不同,但也有各自的發展規律。
比如有願景的人,會逐步落地,尤其需要搭配落地執行人。而善於看到機會的人,也開始渴望擁有願景,否則內心裡漸漸感到迷茫,或是能掙點錢但做不大。而在團隊中,這兩種人也都是並存的。這就是真實的世界,我們需要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和事。
當然,創業者雖然不同,卻面臨同樣的成長階梯——從認識自己、認識行業、開始行動、初建團隊、有第一個產品、不斷迭代、團隊提升、組織升級、品牌營銷,每一步都要紮紮實實地走過。沒有一個彎路會錯過。
從第一步開始,就讓我們保持理性的熱情。我們才能走的更長遠!
今天分享一個關於女性選擇事業的故事。這個故事發生在上周知蜜的德國蘇菩提系統排列工作坊中,給我們很多啟發。有一位女士,她的父母希望她做穩定的工作,但她拒絕了,勇敢去做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事,並以此謀生。然而因為收入少且極不穩定,她感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,這讓她煩惱。其實,這種情況非常常見。
很多女性都在想,我究竟是過著平穩的日子?還是換一個跑道,去做自己喜歡的事?大家通常的選擇糾結是「做」還是「不做」。
在這個案例裡,我們用系統排列方式,看到了真實的現象和思路。蘇老師讓案主選擇了幾個人,分別扮演她自己、父母、穩定的工作、她喜歡的事以及金錢。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,她和她喜歡的事,連接並不緊密。
這讓案主想起來,自己在13歲時就有了這些愛好,但是始終被父母壓制。所以這件事帶給她的喜悅,便是讓她重溫13歲時嚮往的美好。而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金錢,一直和案主保持距離,直到聽到案主說,「我不會懼怕任何壓力,我有我的夢想。」金錢開始願意向她靠近。而父母希望她擁有的「穩定工作」,則一直在離她較遠的地方,她幾乎不關注。
這些都顯示出了她的當下狀態:
她對熱愛的事固然有興趣,但這件事本身還不成熟,她還需要更多積累,才能用它謀生(她的項目也確實如此,目前並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)。所以,此刻最好是用另外的事情去謀生,用一段時間,培養自己在愛做的事情擁有更多的能力。
現實中,很多女性其實都是面對這同樣的選擇。一邊是和喜好無關的穩定工作,一邊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。這個時候,我們不能意氣用事,還要重點考慮,對開創這件事,是否真的有所準備,而且相對充分。如果還不夠,並不一定要馬上決定做與不做。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,可能會有變化,讓一切自然發生。
有些決定,未必要馬上就做。就像蘇老師經常說的,Slowly,slowly。讓自己沉澱一會,讓自己的興趣也沉澱一下。真實,才會慢慢浮出水面。一個方面,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願景的力量。金錢的表現折射出,吸引金錢靠近的,是她的願景。
蘇菩提老師總結說,這個世界有兩種人,一種是有願景的人,善於創造。第二種是善於把握機會的人,不一定有願景和情懷,但是擅長抓住機會掙錢。其實兩種人都是合理的存在。
在知蜜裡,也有兩大類型的創業者。一類人創業開始就有願景,有使命感,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,但這事能掙多少錢,多長時間能掙到,並沒有太多在意。另一類人,是善於看到掙錢的機會,並不太在意這件事的意義和使命。我們發現,在創業過程中,這兩種人表現不同,但也有各自的發展規律。
比如有願景的人,會逐步落地,尤其需要搭配落地執行人。而善於看到機會的人,也開始渴望擁有願景,否則內心裡漸漸感到迷茫,或是能掙點錢但做不大。而在團隊中,這兩種人也都是並存的。這就是真實的世界,我們需要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和事。
當然,創業者雖然不同,卻面臨同樣的成長階梯——從認識自己、認識行業、開始行動、初建團隊、有第一個產品、不斷迭代、團隊提升、組織升級、品牌營銷,每一步都要紮紮實實地走過。沒有一個彎路會錯過。
從第一步開始,就讓我們保持理性的熱情。我們才能走的更長遠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