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商業智慧】頑石創意|林芳吟:用數位鮮活文化,向世界輸出台灣創意

頑石創意/用數位鮮活文化,向世界輸出台灣創意

作者|莊安華

博物館走向數位展覽已成趨勢,瞄準全球博物館市場的頑石創意 Bright Ideas Design,用台灣創意攜手數位科技,開發中華文化的題材內容,讓束之高閣的歷史文物、藝術文化鮮活重現,與現代人活潑互動。


1860年,英法聯軍攻入北京,用一把火燒掉圓明園,搶走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在內的寶物。而這座中國歷來最雄偉的帝王宮苑,歷經清代六位皇帝、長達150年時間的精工細造,最後只剩斷簷殘磚,不復當年風華。

「一座圓明園、半部清代史」,圓明園到底有多麼壯觀典雅?清代皇室生活有哪些內幕?時隔153年之後,頑石創意用數位科技重現圓明園已經消失的園林盛景,以及皇帝們在圓明園的日常起居、生日壽宴,讓民眾透過3D特效、體感裝置,穿越時空,欣賞十二獸首的噴泉美景、遊走美麗的皇家花園,與大清皇帝共度皇室生活。

創意結合科技、藝術文化,策劃數位互動展覽,是頑石創意的強項。本身研究藝術史出身的頑石創意總經理林芳吟指出,在手機即時參與的數位互動化成為時下普見的生活型態,促使體驗經濟因應而生的情況下,頑石創意的主要工作在於將數位科技運用至藝術文化領域進行橋接

1999年創立的頑石創意,曾連續三年獲得故宮評選為執行故宮數位化專責廠商,並與法國羅浮宮合作規劃埃及特展的營運;另外,頑石創意近年最自豪作品「圓明園特展」,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五大經典範例。

未來向上挑戰  勢必國際化

在藝術文化領域,每個時代都有書法、繪畫、工藝等媒介載具,向大眾發表,到了如今,科技成為這個時代的新載具,不僅為藝術文化創造新的演繹,同時也為頑石創意帶來商業價值。

頑石創意在數位展覽上,展現強大的策展實力,「我們從做數位文創的內容核心出發,找來一批跨界人才,有懂技術的人可以做介面溝通。我們擅長的優勢就是觀察國際趨勢,將我們的強項在產業裡進行轉換。」林芳吟強調。

頑石創意提供客戶的服務項目並不少,除了博物館服務、展場規劃外,公仔設計、數位學習、動畫製作、網頁設計、禮品設計,也是頑石創意磨練自我功力的擅長項目。從創業至今,頑石創意也借力使力,尋求公部門的協助,增強自己的成長能量,像是經濟部主導性計畫馳援研發,以及受惠信保基金的「直接保證」機制,獲得銀行融通資金。

不過,環顧國內外數位文創市場,頑石創意的眼界已經從國內看到國際裡。林芳吟用溫柔而堅定的口吻表示,在台灣,數位文創需求與飽和度最高的指標性大案子,都已是頑石創意的客戶,頑石創意還能夠如何再向上挑戰?那勢必得要國際化!

對於員工數不到百人的頑石創意而言,要拚進國際市場,與有動輒上千員工的大型同業競爭,必須有一套致勝策略。「從市場差異化切入,這樣才能保持頑石創意的優勢!」林芳吟說,服務博物館數位化策展的門檻較高,而且會去博物館參觀的民眾生活水平高,能欣賞頑石創意製作的內容,因此頑石創意瞄準博物館的數位策展市場。

輸出文化 表達台灣創意觀點

在歐美博物館長達百年以上的產業鏈裡,頑石創意相對年輕,不易攻入,因此頑石創意用台灣的創意,開發中華文化題材的內容,聚焦鎖定有收藏亞洲文物的歐美博物館。

快速發展的中國博物館市場,更是頑石創意主攻的目標。目前頑石創意已在北京、西安、山東、上海、無錫等地設立業務據點,聚焦數位策展前端的創意規劃、後端的商業模式運用,提供測試規格的產品給予中國客戶。

「頑石創意從過去在台灣所累積的服務案例進行商品化,並與台灣相關硬體技術業者進行策略聯盟,然後將商品快速複製於中國。在沒舉辦過大型展覽的中國二線城市與古都,頑石創意可以發揮台灣經驗,而且還很有優勢。」林芳吟強調。

像圓明園特展在台灣首展後,移往中國巡展,結果引來中國地產商的關注,讓頑石創意成功開發地產商的新客群。

中國地產商圈地開發、經營文創園區,需要文創主題展,為園區衍生文化商演的商機。頑石創意去年進駐無錫文創園區,帶進乾隆南巡的互動裝置,成立3D博物館、舉辦展覽。

「在中國,文創跟地產兩者互相都離不開,地產商圈地做古城活化,或新城市造鎮,這樣的市場實在太有趣了,是台灣沒有這種市場。」親自操刀中國文創園區業務的林芳吟說,與數位有關的產業,市場變化性極快,中國目前有了數位文創智慧財產的作價投資與交易,銀行承作放款也認列這項智財的價值,使得地產商更看重頑石創意數位文創的策展服務。

眼下的中國文創市場,商機四起,競局風起雲湧。林芳吟認為,「頑石創意做文化內容,終極目標是輸出文化,不管透過商品或與硬體結合的展覽,一定都要表達台灣創意團隊的獨特觀點。」提出別人沒有的新創意,贏過競爭對手,頑石創意正全力以赴。

本文出處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0223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夫妻創業5年後離婚,她如何挺住?

參訪日本企業家的匠人精神—不易流行

她的店,為何讓顧客不捨離開?